心靈園地
天堂可以等待
上架日期:2011-02-14
生命之歌
-
-
-
全球的讀者對「米奇埃爾邦」一定不陌生,這位國際知名作家的書,翻譯成四十二國的語言,總銷量超過二千八百萬冊,他的暢銷作品,包括有史以來最成功的回憶錄,「最後十四堂星期二的課」、「在天堂遇見的五個人」,還有「再給我一天」,「一點信仰」是作者繼「最後十四堂星期二的課」後,第一本非小說類作品,他會寫這本書,起因是一個奇特的請求。
家鄉一位高齡八十二歲的猶太教祭司,請作者為他寫一段悼詞,埃爾邦說:「這是我所寫過最重要的東西。」此書一上市,立刻在全世界登上暢銷書寶座。
讀者文摘趁作者到新加坡宣傳新書之際,訪問他,以下是訪談內容:
寫作的影響力這麼大,總讓我有些驚訝!後來的發展非我所預期,我完全沒料到自己會成為作家,有一段時間我作音樂,後來開始搖筆桿,開始寫體育報導,也差不多以為剩下的這半輩子,大概就這樣過了吧!
你應該聽過約翰藍濃的那句名言:「人生就是在你忙著擬訂其他計畫時,發生在你身上的事。」
我的情形大致如此,你可能想這要做這、做那,但人生自有發展方向。
「人生最後十四堂星期二的課」出版後,我以為自己會回去寫體育報導,但這本書太受歡迎,不論走到那兒,都會碰到深受這本書影響的人。
他們迫不及待要訴說對人生的體悟,或剛失去親人的傷痛,諸如此類。
沒多久我發現自己滿腦子想的都是這些,有人說我的書專談死亡,我不太同意,總忍不住要反駁。
對我而言,一本書若專談死亡,大概就是寫連續殺人魔之類的,在我寫的每本書裡,都將死亡當作一面鏡子,拿著鏡子告訴大家,這就是我們都會去的地方。
引起大家的注意後,我會開始談「生命」,所以我寫的是「生命」。
當你看到某人死亡,知道永遠再也見不到對方,你看待萬物的觀點都會改變,在我看來,唯有這件事能讓人真正睜開眼看世界,讓你排除一切雜訊直視前方,問自己:「我現在所作的,是我該作的嗎?」
當你知道所愛的人,不久人世時,除了陪伴他,我認為最重要的是「該說的話一定要說」。
如果你要說:「我原諒你,我愛你!」或「讓我們忘記過去的一切。」現在就說,說了才能和解。
「一點小信仰」這本書裡,有一則故事,說:
一個丈夫為妻子下葬,他哭著向主持喪禮的牧師說:「我很愛她..」
牧師說:「我知道!」
男人繼續哭道:「不,我真的很愛她!」牧師說:「我知道!」
男人說:「不是的,我真的很愛她,有一回我差點就跟她說了。」
親人離開後才懷著這樣的懊悔,是多麼心痛的遺憾哪!
我從墨瑞「最後的十四堂課」中,埃爾邦的老師身上得到很多寶貴的啟示。
其中,讓我記憶最深刻的是最後一次對話,那時他身體很虛弱了,顯然來日無多。
他對我說:「我死後,我要你到我的墳前來看我..」
我說:「好,我一定去。」
他說:「我說的不是一般的那種上墳,車子都沒熄火,下車將花束放下,然後坐上車又開走了。我要你選充裕點的時間來,帶著毯子和三明治,和我說說話,聊聊這世界以及你的人生發生了什麼事。」
我說:「等等!你要我到墓園來,在你的墳前野餐,對著空氣說話?」
他說:「是的!就像我們現在說話一樣。」
我說:「那不一樣,到時候你沒辦法回應..」
他看我的眼神,好像我很無知,說:「我先跟你說好,等我死了之後,你來說、我會聽。」
這是他對我說的最後一句話。
當時我只一笑置之,但我明白,他要說的是,「如果你和他一樣用心與人相處,樂於分享和付出,你死後並非真的離開,你將繼續活在每個接觸過的人心中。」
我們身處的這個世界充滿不安、憤怒與恨意,歷史發展至今,許多地方的信仰問題,已界臨關鍵點,我們若不趕快學習和偕共處,可能就會互相殘殺,讓世界走向毀滅。
我覺得若有一本書來頌揚信仰,彰顯非常不同的兩種信仰還是有很多共通點,只要能異中求同,這樣的書就可以作為人類和偕共處的藍圖。
仔細檢視多數正派信仰的真義,會發現其實沒那麼大差異,所有宗教都是相信有一個大於自己的力量。
相信--應該幫助比自己不幸的人。
相信--己所不慾,勿失於人。
這些道理普世皆然。
作者:[摘自讀者文摘]
錄音:李秀鳳
配樂:曾道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