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
99年9月18日下午14:00~16:00
主持人:
賴淑蘭女士
內容摘要:
1.先天失明與中途失明的不同?
談「失明後要學什麼?怎麼學?」前,賴淑蘭女士先說明先天失明與中途失明的不同:
◎人生經驗:
先天失明者幾乎無視覺印象,對顏色等了解有限,如經過訓練,其他感官經驗較為強烈:中途失明者因為人生經驗關係,仍有部分視覺印象,但以往著重視覺使用,訓練使用其他感官需較多心力。
◎心理狀態:
先天失明者在人生初期就看不到,親友甚至本身習以為常;中途失明者是看得到變成看不到,親友甚至本身需較多心理調適。
◎社會支持與服務:
因台灣視障福利服務發展歷程緣故,加上社會大眾刻板印象,雖然台灣八成以上的視障者為中途失明者,但服務設計主要提供給先天失明者,對中途失明者的服務相較有限。
2.失明後可能缺什麼能力?
根據在美國成立中途失明者生活重建中心的嘉樂神父,以四十年工作經驗所著《迎接視茫茫的世界》書中內容,能了解到中途失明者喪失類型分成六大類約23細項(清大盲友會有出版中文版DAISY有聲書):
◎喪失心理安全感:
生理完整、對其他感官的信賴、與環境真實接觸能力、視力背景等
對應方式:個別與團體諮商、感官知覺訓練包括定向行動訓練、聽力訓練(醫院多有此服務,除視障者也對聽障者提供服務)
◎喪失基本生活能力:
行動能力、日常生活技能
對應方式:定向行動訓練、生活自理訓練等
◎喪失與人溝通能力:
文字溝通能力、口語溝通能力包括口語與非口語(文字及身體語言)等
對應方式:盲用電腦輔具訓練如螢幕報讀軟體、調整溝通模式應對
◎喪失欣賞能力:
欣賞愉悅事物能力等
對應方式:使用其他感覺
◎職業與經濟喪失:
休閒娛樂能力、工作機會、經濟安全
對應方式:培養工作能力、就業服務(附註:有參與者建議視障朋友如想查詢銀行帳戶,可向銀行申請改用電郵寄送帳單,再用螢幕報讀軟體閱讀)
◎人格喪失:
個人獨立性、社會適當性(如言行舉止)、自尊喪失、人格整合
對應方式:需知道本身存在意義與價值、機會教育讓他人了解視障者的生活
3.要怎樣學到這些能力?
既然知道喪失什麼能力,可透過勞政、社政、教育主管機關詢問要去哪補足這些能力。目前教育體系服務雖主要給學齡視障者,然有些會開放給中途失明朋友使用。
勞政機關分中央及地方,大多委託地方機關與民間單位提供服務。像是新莊盲人重建院、宜蘭慕光重建院為較長期住宿型,區域型盲人重建中心多委託民間社福單位如愛盲基金會、無障礙科技發展協會,以就業服務為主搭配居家生活重建服務。
社政機關部分,已委託愛盲基金會、台北市視障者家長協會、伊甸基金會提供定向行動訓練、生活自理訓練。然定期重新招標加上服務體系零碎緣故,需花力氣打聽。
此次參與者回應也很熱烈,本會王建立理事長提到閱讀《迎接視茫茫的世界》一書多次,領悟到喪失能力為暫時的,重要的是如何學習補強。也有參與者表示之前讀此書時,被喪失類型數量之多嚇到,也分享使用現有服務心得。
賴淑蘭女士總結回應,表示現有環境雖然不理想、資源有限,對此應該先確認自己要什麼、希望學什麼、知道要去哪學,生活重建之路堅持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