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
99年10月9日上午10:00~12:00
主持人:
李孟養先生
內容摘要:
台灣視障教育歷程:
李孟養先生生於民國二十五年,當時的台灣處於日治時代,那時戰火連天,他從未在日本學校受教育。光復後,住鄉下的家人仍不知台北有盲啞學校,而為他的教育問題操心不已,直到在台北工作的大哥得知有此學校而帶他北上台北就讀,李孟養先生回憶住校生活初期不適應,常常會想家。
李孟養先生提到以前視障者在社會上不受重視,人們覺得是做了虧心事才會生下盲嬰甚至其他身心障礙嬰兒,常發生棄養情形,即便能接受扶養順利長大,出路很有限。
西元1895年日本統治初期帶來不少軍醫,其中有位木村謹吾先生,他的視障父親期待他能協助台灣視障者接受教育,有次木村謹吾先生在台南看到英國牧師收容盲童後感到佩服,在現今台北中山堂收容青年視障者,後來搬至台北民權西路和重慶北路口,提供生活津貼教導按摩、針灸,再搬至台北大龍洞市場附近,後搬至天母台北啟明學校現址。
那時的盲校是盲啞學校有其典故,因為木村先生之妻為協助聾啞者,至日本進修特殊教育學位,但回台灣時因病過世,木村先生為紀念其妻而合併設校。後來於民國53年另開盲聾學校,民國63年改制成啟明學校。
視障者社會參與演變:
接受特殊教育後,越來越多視障者從事按摩業,吸引不少人上門光顧,很多視障者得以養家活口。有些家庭雖然對視障家人沒特別關注,但也期待其能改善家庭生計,從事按摩業最知名的視障者為在西門町西寧南路開業的鄭明龍,南部也有視障者從事按摩業養家,培養出從事醫師等專門職業的子女。後來受其他原因影響社會觀感,加上視障者力量結合有限,使按摩業有些衰退。
以前發起籌備成立盲人福利協進會時,有些人參與意願不高而需花很多力氣說明,並得到時任副總統謝東閔支持始能成立。當時很多視障者窮困、視障者之間偶會發生衝突、需請人協助報讀文件等,盲人福利協進會服務項目中就包含視障者生活事務處理,工作人員的工作很繁忙。後來政府因外在環境關係,通過殘障福利法規定非視障者不得從事按摩業,希望保障視障者工作權益。
既然邀請到李孟養先生這位台灣視障歷史活見證,參與者提問討論也很熱烈:
問:佩服現年75歲的李孟養先生會用Skype網路電話,不知怎麼辦到?
答:大陸還有85歲的視障電腦高手,會經常嘗試使用新的電腦程式。
問:台灣盲人結婚情形如何?
答:目前所知因人際網絡等原因,視障與多與視障者結婚,李孟養先生也提到以前與視障妻子結婚時,家人曾一度懷疑是否能成家。
問:現在視障組織比以前多很多,不知李孟養先生怎麼看待?
答:視障組織雖須爭取資源生存,但記得依照宗旨規劃服務方向,方能顧到視障者權益。且覺得有些團體成員名單重複,做的事情重複,或是參考其他人的方式跟進,使得效果有限。
另外有參與者提到曾報名南部民間電腦補習班承辦的身心障礙電腦職訓,向承辦人員提到將使用輔具而未被錄取,認為社會雖然給視障者不錯的照顧,卻懷疑視障者的能力,因此社會應提供機會證明。
除了回顧過去,參與者也積極展望未來,討論預定民國101年適用之新版身心障礙鑑定標準──ICF「國際健康功能與身心障礙分類系統」(附註有連結可供參考),部分參與者協助補充說明其制度,覺得很複雜,認為較少對外詢問民眾意見,後續配套有改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