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6/03/20
主講者:林聰吉教授
講題:如果不是現在,那要等到何時?
一、起點:想一想看得見與看不見有什麼不同?
(1)如果可以熟悉各種人際網絡,知道各種更多的消息,你慢慢走出去了,你會發現這彼此間的差距,可能是越來越小。
(2)要有一個很重要的觀念:「不要老是想:『我們要跟明眼人一模一樣。』」,那是不可能的事情。不要老是在想說「為什麼我今天會這樣?」「為什麼看不見?」「為什麼我視力不好?」等等的。記住一下,視力不好是不可逆的,不要再想這些東西,這些問題無濟於事。要向前走,而且你要把你的標準拉低。或許明眼人在看電影的時候、出去玩的時候、欣賞風景的時候等等,他的吸收程度或許是百分之一百。但是我們視障者,是不是可以把標準稍微降低一點點,你的心裡就會更好過一點。對不對?或許人家是百分之一百,我們可能百分之八十就好啦、百分之六十就可以啦,或是百分之五十也可以。可是如果你都不出去,你是零。所以本身自我的心理就要調整好。你只要走出去,就比零分還好。可能達不到太多,但是沒有關係。
(3)很多人常常都在說「啊!我要等到視力好一點,要怎樣怎樣、我才要做什麼什麼……」。不必再等了,不必再想了,“做”最重要。而且行動是在累積你的自信心。走出一次,沒太大問題;第二次,你會有信心;第三次,你會更有信心。
二、做一個獨一無二的自己
(1)視障者跟一般人不一樣,但是沒有關係。有時候視障這個東西,反而是一個光榮的烙印。可能是你生命中的一個重要的轉折,你或許有更多的時間待在家裡跟你的家人相處、更多的機會去跟你的家人互動,去聆聽他們的聲音。
(2)你走出門後,發現會有更多的人不了解你。例如有時候到捷運站,出了捷運站後,想找保全帶你到公車站牌。有些願意帶、有些不願意,這時心裡會很不舒服,可是你沒有辦法。你就是想辦法跟他好好溝通、去跟他講。這都是訓練我們一種溝通的技巧。你也要設身處地替他想想,可能是他站務工作很忙。所以不要老是頤指氣使,覺得外面的人每個都對不起我們、都不了解我們,要用更好的態度去思考、去學習,這都是對我們生命中的試煉。
三、找到方法、付諸行動
(1)當你找到方法,你就要身體力行、就要去做。沒有必要說原地不動、困坐愁城,行動才是解決問題最唯一的方法。
(2)其實蠻鼓勵視障者要寫。寫,一方面可以練習你的打字,因為你要打字才有辦法跟外界的人做溝通,因為沒辦法拿筆寫。寫字的技巧也很重要。然後寫東西可以去整理你自己很多的心情,去了解說例如視障者的意義是什麼、你想要做的哪些事情,怎麼樣的按部就班去做。然後如果你有更多的心情感懷,就繼續寫!從你的家人、你的周遭開始寫。寫是可以用同心圓的寫作方式,從你旁邊的人開始寫,之後再擴大到你更周圍的人,甚至可以寫你對國家社會的看法、對國際局勢的看法、對宇宙世界、對人生的看法。寫好寫壞都沒關係,因為它可以整理很多你的思緒,也可以訓練你的表達能力。因為寫作是最低門檻的創作,畫畫我們需要一些技巧,或是戲劇也需要一些技巧。可是寫作,只要你有一個腦袋、手可以打字,就可以慢慢去寫出一些東西出來。
Q&A
Q1.:是否有類似安養院的機構,是專門收容高齡視障者?
A1.:有的。可以洽詢各安養機構,詢問是否有收高齡視障者。因為現在高齡者失明的問題十分常見,所以安養機構已經有能力可以去處理這樣的問題。在安養院中,只要確認餐廳動線、休閒動線沒問題,安養院並不會將視障者做特別處理。甚至失明對於安養院來說只是小問題,因為安養院要料理更多重大疾病的問題。例如要固定抽痰、拍背等,因此失明並不是大問題。假設生活能夠自理,就更不是問題了。因為安養院是個封閉的空間,而視障者本身擁有手杖和定向能力,安養院更是不用花費太多心力給予照顧。
Q2.:如果老年人腳受傷了怎麼辦?或是一般遇上腳抽筋呢?
A2.:腳抽筋不算是疾病,只要自己稍微治療一下就好。腳受傷與否跟視力障礙其實沒有關聯。如果擔心腳受傷,那麼定向就要學好。我一直強調眼睛不好到某個程度,一定要拿手杖。手杖除了有利幫助自己外,也有利告訴別人你是視障者,讓他可以幫助你。但拿手杖與否最重要的問題我知道!心理問題。有些人不想讓人知道你是視障者。我覺得千萬不要這麼想,如果視力已經壞到某個程度,要勇敢接納自己。一定要接納自己是個視障者,這樣才有人可以幫你。
Q3.:請問視力要怎麼差才要拿手杖?
A3.:這看個人而定。我個人認為,當你覺得自己過馬路有困難時,一定要拿手杖!因為這樣在過馬路時,有人看到你拿手杖、就會幫你一把;車子看到你拿手杖、就會稍微停一下。千萬不要因為在意別人的眼光,而不願意拿手杖。
Q4.政府是否可以規劃成立一個“視障者的中途之家”?讓面對中途失明的視障者可以有一個地方可以住,也可以在那邊認識許多與自己相同遭遇的人,而不用自己單打獨鬥?
A4.:一般來說不會做這種規劃。我覺得要強調,不要將視障者歸類為一種“特例的人”。如果政府要這樣歸類,把視障者都放在同一個地方。目前全台灣有120萬人領有身心障礙者手冊,這樣會很難處理。視障者本身到某個特定機構學習,學習相關的生活技能後,到最後可能還是要回歸家庭。若獨居的,就可能要像一般的單身的人過生活。面臨的問題其實是一樣的。
Q5.:在失明前我是個彩妝師,現在失明後,社福單位的人員總是問我要不要學按摩或是客服人員?難道我們視障者只能從事如此狹隘的工作種類嗎?
A5.:當然不是。但對於社福單位來說,他們希望快點結案,因此他們會用比較簡單的方式告訴視障者哪些最容易就業。而確實按摩跟客服是最快的,這兩項工作對視障者來說是最容易就業的。然而除了這個因素外,其實按摩這項工作對視障者來說,相較於其他工作是較穩定且收入較高的。但我個人認為就業還是要考量到個人的不同性向,例如:年齡、技能等。但是對於中高齡的中途失明者來說,按摩其實不失為一個好選擇。
Q6.:承上題,在香港有專門針對視障者開設的咖啡師訓練班,國外有品酒師訓練班。將這個訊息轉告就服單位時,他們表示國內並沒有這項資源。所以難道我們國內對於視障者的就業種類不願進行其他開發嗎?
A6.:在申請職訓班時,政府會看這個班的成員數、未來的就業率等,達到某個程度後,政府才會給經費讓它成立。一般來說,最容易就業的就是剛才提到的那兩項工作。對於你提到的兩項職業,一公告、學生可能就不夠了。假設湊齊十個人成功開設訓練班,但結訓後能成功就業的人數可能過低。因此政府就卻步了。因此我的建議是,你要靠自己。如果你真的很想從事某一個行業,你就得靠自己去努力,學習專業技能、結合不同資源等。相關資訊可以洽詢中華民國無障礙科技發展協會。
Q7.:目前職訓與就業資源都偏重於北部,對於居住在中南部的視障者來說相當不便。若要使用,貌似只有搬遷至北部一途。就連較知名的基金會(例如:伊甸)的資源也偏重於北部。請問中南部的視障者該如何是好?
A7.:就之前的資料看來,每到南部開設職訓班,報名的人數都相當少。因此每次都無法成立,漸漸地就減少開班了。就連無障礙協會原本設立的南部分會好像也收起來了。這就像現實的「雞生蛋、蛋生雞」的問題。而根據資料,有大部分的視障者都住在雙北地區,因此政府所設立的職訓班到中南部都因為人數不足而無法開班成功。因此我的建議,就只能真的來到北部上課了。
圖示一:林教授針對自己的研究跟視障朋友分享
圖示二:林教授與成員共同討論視障者就業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