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重建分享會

我的第二人生

上架日期:2018-11-14
時間:107年10月21日(週日)下午2點~4點

主講人:潘裕敬博士

講題:「我的第二人生。」

一、眼睛退化的前因後果

潘博士在回顧自己70多年的生命中,雖然從小有些近視的問題,然而一路攻讀取得美國生化博士學位、進入工作場域,並沒有因為視覺而有困難。直到約52歲時,近視眼鏡已經無法輔助他的視覺,且當時他患有白內障,醫生建議進行手術並透過人工晶體替代眼鏡,潘博士欣然接受了,術後也非常滿意。然而醫生並未告知眼疾患者手術後不宜搬舉重物,他在不知情的情況下,因為搬運一棵40磅的樹木導致了視網膜剝離,經就醫治療,卻無法挽回右眼的視力。

失去了右眼視力,當時潘博士並沒有太在意,仍然投入工作,卻在多年後,有天突然發現自己看不清楚電視,就醫後診斷他罹患了青光眼,他回想也許是因為大量地使用電腦,過度用眼所致,青光眼是「無聲的殺手」,視力其實逐漸的退化卻不容易察覺。此時他才意識到自己已經漸漸成為視障者,相較70年來的視覺經驗,失去視覺是相當痛苦的,許多熟悉的事物都和從前不同,尤其是他生活與工作中經常使用的電腦。

二、在海外尋求資源的經歷

起初,潘博士不知要如何適應新的生活,感到不知所措,而在家人的支持下,他首先找出了音樂播放器,開始聆聽音樂,並在當地的圖書館借閱了許多有聲書,展開了重建的第一步。而後他開始尋訪視障者可以運用的重建資源,在潘博士居住的城市—巴爾蒂摩,有個視障者學會,其中包含了盲人圖書館、提供輔具購買的設施、視障孩童的教育場所等,學會的視障會員會定期的聚會交流,也會由視障者們自行募款,為學會募集資金以協助更多視障朋友,潘博士看見了美國重建服務的完善、視障者自主的可能,也建立了自己重建的信心。

另一個在巴爾蒂摩的視障單位,是一個職業重建設施,與我們想像不同的是,視障者在這裡的工作主要是木工、裁縫等,機構會訓練視障者從事這些工作,目的是要使視障者建立信心,並且協助媒合工作、重返職場,視障者可以透過如此找到適合自身能力的工作,甚至可以發揮更多的才能,同時機構也提供多元的就業機會,讓視障者有更多嘗試的可能。

參訪這些視障服務的過程中,讓潘博士印象深刻的是美國對於視障者的制度非常完善,許多重建的內涵都是讓視障者建立信心、提升能力,乃至於能夠回到自主的生活以及融入社會。例如定向訓練的traveling,可以讓視障者嘗試自己尋找方向,而不是過度依賴他人協助;重建服務會帶視障者到機場住宿,訓練視障者自主行動能力並鼓勵外出;生活自理中訓練視障者自行外出購物、烹煮料理,培養自主生活能力。這些制度的完備都使視障者安心,可以嘗試挑戰自己的限制,並且回歸自己的生活,然而即使如此,潘博士卻因為文化上的差異,無法找到適合自己的資源,他渴望可以使用熟悉的中文介面,以便於操作手機與電腦。

三、找回失去的原有能力

回到台灣後,潘博士四處尋訪,希望可以找到適合自己的協助管道,在台北市立圖書館啟明分館,他獲得了相關視障單位的資訊並一一拜訪,最後循線找到了有聲書學會,開始學習他一直尋找的,具有中文介面的電腦語音軟體、智慧型手機等課程,他十分滿意自己現在的生活,成為視障者之後,從剛開始只有欣賞音樂,開始接觸有聲書的聆聽以及科技資訊輔具的運用,有更多時間與方法閱讀他有興趣的內容,生活中可以探索、得知更多知識資訊,也更加趣味。

潘博士笑談人生

出席情形相當踴躍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