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重建分享會

回首盲涯二十載

上架日期:2019-12-16

日期:108年12月7日(週六) 14:00-16:00

講者:王建立博士

忙、盲、茫是一個難解的課題。

我出生於雲林縣,從小一直到上大學都很順遂,但沒想到就在我到美國攻讀博士時,人生有了重大改變。1984年某個下雪天的清晨起床後,我的左眼突然看不見,但我仍費力地以左眼視力去應試(鐳射工程的考試),考完後才去看醫生。經過多項檢查後,主治醫生告知是黃斑部有新增血管破裂溢血了,讓視力變模糊,並安了一個病名,後來才發現是誤診。隨後的治療當然也就沒有對症下藥,不到3年,我的左眼就完全看不見了。就診期間,雖然有些醫生警告我,要注意另一隻眼睛,但我總覺得眼疾發作,經過治療和休息隔幾天視力就會恢復,誤以為和感冒一樣,並沒有太在意,也沒有警覺,我還是用單眼視力「忙」著熬夜寫博士論文及開車等耗眼力的事。

1988年我返回台灣,在民間工程顧問公司任職,工作上備受重用,也繼續用我的單眼視力「忙」碌的努力工作。1995年,我的右眼視力也開始出問題,隨後歷經幾年的治療,時好時壞,於1999年我雙眼都「盲」了。

也許是輕忽了「忙」,造成我的眼睛難以承受,而導致了雙眼「盲」,因此讓我陷入一生中未曾有過的迷「茫」,面臨失業、卻又有高額房貸及兒子還年幼待撫養的問題。幸好,我從清大盲友會借來《迎接視茫茫世界》有聲書,開始學習如何與「盲」共處。我從這本書中獲得許多寶貴的經驗,並慢慢瞭解書中所歸納因「盲」而喪失的23項能力之恢復。在實務上,我參加一些服務視障的團體,學會摸點字、語音報讀軟體等,以非視覺方式操作電腦,以為爾後重新就業做準備;學習使用聽書機聽書增廣知識,也參加戶外健行,培養定向行動能力。經過兩三年的重新學習後,準備開始找工作,終於在2002年底,我在一場研討會巧遇生命中的貴人,進入國家高速網路與計算中心工作。

許多人常說一旦失明,人生就整個完蛋了。但從我的歷程,見證了雖然是「盲」了,並不代表人生的結束,我們仍然可以學習如何接納視力改變,與「盲」共處,並積極向外尋求協助,找到屬於自己合適的方式,讓自己充飽電後,重新再出發。

以上是我在人生歷程中深刻體驗到的三種「ㄇㄤˊ」。首先是「忙碌的忙」是心亡,忙過頭了;進入第二個「眼盲的盲」是目亡;失明了,它讓我進入人生「迷茫的茫」,陷入生命的低潮期。

由於視力逐漸退化而最後失明,使我的人生變得很特別,兼具有「明」與「盲」的經驗,雖經歷了人生巨大轉變,卻幫助我重新調適並接納自己;當自己走出困境後,也樂於分享個人的心路歷程。探究我這樣的人格養成,與我在求學時期參加課外活動有密切關係,包括在輔仁中學受到神父「關愛他人」之精神薰陶,及在清華大學長期參加仁愛工作隊的校外活動,養成了「樂於助人」的性格。上天對我特別關愛,讓我擁有40年看得見的歲月,在失去視力後又遇到許多貴人的協助,使我不再因為「目盲」而「迷茫」。謝謝在我生命中遇到的每個人,在彼此生命中相互學習與陪伴,也希望每位受助者有一天也能成為助人者,讓這份助人之情一位接一位傳下去。

講者王建立博士與大家分享自己成為視障者一路走來的故事,並與台下與會者熱情互動

活動當日台北非常寒冷,但大家還是熱情參與,並與其他與會者交流,相互勉勵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