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
100年05月28日下午14:00~16:00
特別來賓:
傅玉燕女士
內容摘要:
1.接受現實,走出悲情
傅玉燕女士曾至香港、中國大陸工作,後於台灣創業,35歲因視網膜色素病變影響視力,起初開車時經常刮傷停車位旁牆壁,走路常跌倒,內心很恐懼,希望只是醫師誤診。然接著生意失敗、家中發生變故,意志一度消沉。
直到友人介紹直覺諮商師郭淑琪女士,郭淑琪女士當時說:「你只是身上一個工具失靈,但只要善加利用輔具和資源仍能補回來。」後來透過郭淑琪女士介紹至有聲書學會,學習使用螢幕報讀軟體操作電腦與外界溝通、讀取資訊,並認識其他中途失明朋友,得到心理支持而對視障生活充滿信心。
現覺得失明不苦,因為農家出身的她對於能接受高等教育、年輕時得到一流工作機會覺得很感恩,現在雖然視力不佳,但腦力很好,只要善用資源就能減低視力不佳所帶來影響。
因此願意接納本身視力狀況,尋求資源協助是關鍵。然有些視障朋友口口聲聲說已經接受事實但卻不拿手杖,原因是陷在悲情中,可能跟家人在心態或行為上給予過度保護有關,只要認清這一點,生活及心理重建即能順利進行。
2.把最後的視力用在刀口上
因為擁有些許視力和完全沒視力差別很大,因此需妥善保留殘餘視力,可以這麼做:
第一、學習不用眼睛看,讓視力負擔便輕減緩視力衰退速度。
第二、善用失明前記憶和經驗。
第三、可請其他人報讀,或透過輔具取得視力協助。也可善用其他感官,如有需要可接受生活自理、定向行動訓練。
3.認識處處有溫情的台灣
出國多次經驗發現,可能是盲用手杖用途說明宣傳效果良好,台灣的人情味很濃厚,常有人主動協助導引、提供視力協助、讓位,有些先進國家還比不上。
4.絕不放棄自己也是社會一份子的責任,從工作與生活中找到生命的價值
無論在家、在職場、在社會,每個人都有個角色,把自己照顧好也是個責任。畢竟如沒照顧好自己,還要麻煩別人處理,是浪費其他人的時間和金錢。重要的是找到活下去價值,因為無論是誰,人都有社會責任,不可因視力不佳就放棄。
所以可透過電話、網路或走出家門參與社交活動,得到心理支持和其他人的經驗及實用資訊,傅玉燕女士有參與陳嘉隆教授所舉辦氣功班,與其他中途失明朋友交流。記得「意志力引導行動力,視力不是理由」這句話,重點是要有決心。
5.工作經驗談:
傅玉燕女士所任職外商資訊科技公司採用人性化管理,雖偶遇外界歧視,但大部分員工、客戶素質高,對傅玉燕女士感到欽佩,會主動提供協助。
對於進入職場,傅玉燕女士表示需注意面對和以往工作經驗的落差,適當調整工作內容減少不便。至於老闆不願僱用身心障礙者原因包括:安全顧慮、對身心障礙情形不了解;有意願僱用身心障礙者原因多為:親友就是身心障礙者,或是曾僱用身心障礙者。
本會在此提供勞委會職訓局「身心障礙者就業開門網」職務再設計服務介紹網頁,申請可至各縣市勞工局或社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