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重建分享會

知法不玩法,但能善用法

上架日期:2010-12-07

時間:

99年10月17日上午10:00~12:00

主持人:

李秉宏律師

內容摘要:

1.其實...法律很生活的:

李秉宏律師表示法律是生活化的,它規範人和其他人、機關團體的財產歸屬、關係權利義務,像是親屬關係界定就是人跟人的部份。
而道德和法律的不同在於道德為自律,由人自行決定,通常無明確條文。法律為他律且有強制力,多有明確條文說明,憲法為基本原則規範,法律是依照實際具體情形由立法單位通過的執行法規,行政機關對細節再頒布行政命令增進行政效率。
法律一般為成文法,判例、解釋為非成文法,皆有規範性。一般人常說「六法」不是只有六部法律,多是指法律分類如憲法、民法、刑法、行政法、刑事訴訟法、行政訴訟法等。
刑法主要規範犯罪行為,有所謂加害者、被害者,有時一項犯罪行為犯多種罪,因為侵害的不只是受害者。刑事訴訟法是規範刑事案件調查程序,以確認犯罪事實,一般刑事案件原告是檢察官,程序有五道,分別為審問、審查、起訴、執行、更生。
行政法多與行政機關行政有關,範圍很廣諸如身心障礙權益保障法,有時行政機關授權由民間單位執行。行程程序法是規範行政機關與人民的權利義務關係,包括行政程序(處分、命令、契約、指導)、執行、救濟、國家責任如損害賠償,和內部組織、公務員法規。
李秉宏律師補充說明民事訴訟是直接到法院提告,一般簽訂明文合約主要目的是證明有此行為,以利作為證據。

2.視障者較常遇到的法律權益問題:

既然此次邀請李秉宏律師分享法律議題,參與者們當然不會放過大好機會,紛紛向李秉宏律師請教法律問題:

1.問:視障者相較不易接觸法律資訊,但有需求時不知有哪些機制,能協助處理法律問題如訴訟、諮詢?
答:司法院成立的法律扶助基金會即解決此問題,各縣市皆有服務據點,低收入戶、收入低於一定基準,可免費或支付部分費用得到法律協助。勞委會有訴訟扶助,實際委託法律扶助基金會處理職業災害、勞資糾紛等案件,而律師公會、各縣市政府也提供諮詢服務。另外目前已有關心身心障礙族群的律師,如李永松律師,然提告時需注意提供適當證據給律師以利研究。
2.問:勞保、國民年金所得是否需課稅?
答:津貼一般不會被課稅,一般稅法規定有追朔期。
3.問:不服行政處分要怎樣處理?
答:在處分後30天內提出訴願,如超過時限可重新申請處分,如仍不服再提訴願。

照片分享:

照片:李秉宏律師(右邊)與現場參與者、網路電話的參與者分享法律知識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