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重建分享會

拿著白手杖的醫生

上架日期:2015-09-01

日期: 2015/8/22

主講者: 蘇建銘先生

一、簡介

   1.第一位視障醫生:

    現任職務:任職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精神科醫生。

    主治科別:一般精神科。

    專長:心理治療。

    學歷: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系 高雄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

    經歷:民國77年高考及格。民國84年任職高雄婦幼醫院婦產科心理輔導與醫療諮詢。

 

   2.趣聞

     實習醫生看到帶著黑墨鏡穿白袍的他,誤以為他是精神病患的妄想病症者冒充醫生。

   3.被質疑視障可以當醫生嗎?

     夢想有需要因為視力而放棄嗎?醫生特考的視力要求因為他的建議而取消了,其實很多限制是想像出來。

 

二、視力喪失的過程

   1.如何喪失視力:

     原來是視力正常,26歲時正要穿上白袍圓夢時,一場車禍意外奪走他的感官世界,原來想要從事內科,發生意外後,改走心理治療,符合他對未來的規畫,並沒有選擇向黑暗臣服。

   2.生命的轉折

     車禍後反問自己對自己的一生滿意嗎?如果在車禍時就失去生命,那就什麼都沒有了,但他活下來了,還有機會可以去做想做的事。

     經過幾番波折,終於在醫院就職,在醫院中看到更多有病痛的人,甚至天天都有生命從自己的身旁逝去,體會到生命的脆弱,覺察自己仍擁有許多資源。從中去獲得動力,更認真把醫師這份工作做好。

   3.事實與感受

     很多時候的事實狀況,可是你可以設定自己的心理狀態,感受自然不同,你可以決定怎麼解讀這些事實。反向思考,你可以豁然開朗!

     例如:醫學系同學說:護理系的考試怎麼都那麼簡單啊?有些人會覺得是醫學系的人在歧視或是看不起護理系的人,然而,你也可以想成醫學系的人覺得護理系的人能力很好,應該可以考更難的題目。

     又例如:愛迪生在發明燈泡前試了99種材料實驗失敗,可是他自己認為自己成功確認了99種材料不能做出燈泡,所以最後才會發明燈泡.

 

三、工作經驗的分享

    1.常會受到質疑,眼睛看不到怎麼觀察病人的行為、眼神呢?蘇醫師他打開其他的感官用心去感受病人其他細微的動作、言語,例如有個病人聊到跟爸爸的相處, 言語內容是說他不想要跟爸爸住在一起,可是蘇醫生突然感受到對方肢體似乎有動作,確認後才知道病人的右手掌輕輕撫摸左手的拳頭,從此動作覺察到對方其實是 很渴望爸爸多關心他的。

    2.也有病人非常開心找到視障的醫生,病人怕被看穿,另外也有病人覺得醫生看不到,治療中可以放心地哭,不擔心自己的形象,在路上碰到也不會被認出,更有私密的安全感。

    

四、Q&A

   1.類似狀況的人,醫生會想要如何鼓勵他:

      建議家人多提供一些典範給他們參考,潛移默化可以發揮很大的作用,一步一步慢慢跨出去,還有,一起溝通也很重要,例如:先確立前提,是否全家人都覺得他 越來越棒,是大家都同意的?如果是,那先找一些比較沒有危險性的事情嘗試,如洗衣服,嘗試的種類越多,雙方的心態都會不斷調整,如果沒有先做前提的確認, 很多此類狀況的家人,會在旁人建議減少保護的時候大力反對,導致無法跨出去。

   2.會不會有病患一直潑他冷水,導致醫生被打擊?

      病患給醫生打擊或挫折,其實是醫生成長的機會,因此醫生要時時覺察自己的狀態,才有可能調整自己的狀況,繼續給病患心理的力量。

五、照片分享

1.秘書長介紹蘇建銘醫師

秘書長介紹蘇建銘醫師

2.蘇醫師分享自己的行醫趣聞

蘇醫師分享自己的行醫趣聞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