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重建分享會

我的創作與學思之路

上架日期:2011-11-07

時間:

100年10月01日下午14:00~16:00

特別來賓:

林聰吉教授(現場參與)

內容摘要:

1.挖心底的礦:為什麼要寫作?

因為人是獨立個體、有各自思想,所以每個人都是資產、寶礦,只看願不願意「挖內心的礦」,相較舞蹈、歌唱等方法,寫作門檻較低,尤其視障朋友有電腦輔具協助亦能透過鍵盤寫作。
再說寫作有個好處:因為寫作過程必須思考,可觀照內心。

2.建立個人專屬圖書館:

是寫作重要方法之一,雖然每個人興趣各有不同,寫作內容亦是,但寫作沒有第二條路,多讀、多寫、多思考準沒錯。因此建立「個人專屬圖書館」很重要,分門別類從中得到寫作題材並善加引用,寫出的作品更能吸引人閱讀,尤其選讀會想一讀再讀、玩味再三的雋永文學作品較佳。
視障朋友除本會「DAISY電子書平台」,也可善用清華大學盲友會、彰化師範大學圖書館視障資料組、淡江大學盲生資源中心「華文視障電子圖書館」等視障圖書資源閱覽各式書籍,另可透過網路搜尋、訂閱報社的電子報,養成每天閱讀習慣。

3.生活就是寫作的源頭活水:

是寫作另一重要方法,尤其純文學創作是私密的,需要對生活的觀察,只要有心就能培養對生活周遭敏銳觀察,畢竟每個人生活經驗不同。
寫作內容情節可從本身遭遇、親友互動、對時事看法、參與藝文活動,也可多拓展其他題材、文體、使用想像力增強;文字技巧提升只有多練習、多參考其他人的作品。

4.文學與學術之間:悠遊於一條無盡的創作長河

林聰吉教授平常忙於教職,文學創作較少,較常寫論文,認為論文和文學作品的不同在於:論文較嚴謹,講究考證、邏輯;文學則可天馬行空。
相同之處為需靜下心來並了解本身在做什麼,再整理現有資料運用。靜下心的方法很簡單:和他人互相交流、宗教信仰。
林聰吉教授很風趣,引起不少人熱烈提問:
問:林教授當初創作《阿公的愛人》動機?
答:是因緣機會下,想起小時候跟祖父出門的經驗所改編。
問:林教授提到身為視障者的求助經驗,能否進一步分享?
答:還是要回到原點:願意張開雙臂,從日常生活中實踐,也要考量到不造成其他人過重負擔、能不能有效幫忙。
問:為錢寫作、投稿是否動機不良?
答:這也正常,如有罪惡感可考慮捐出稿費,畢竟錢財取之有道,靠實力取得最好。林教授也提及起初創作動機是對文藝有興趣,及打發時間,不拘泥於透過寫作,沒想過名利。

以下是台灣的視障圖書資源:

如想投稿人生經歷、生活所感主題詩詞、散文和小品文,可寄送電郵到:daisybooks@tdtb.org信箱投稿

  1. 台灣數位有聲書推展學會「DAISY圖書館」
  2. 清華大學盲友會(另開新視窗)
  3. 彰化師範大學圖書館視障資料組(另開新視窗)
  4. 淡江大學盲生資源中心「華文視障電子圖書館」(另開新視窗)

照片分享:

照片為林聰吉教授透過網路電話,和參與者分享創作經驗

照片為林聰吉教授透過網路電話,解答對創作的疑問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