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
100年10月29日下午14:00~16:00
特別來賓:
朱芯儀諮商心理師(現場參與)
內容摘要:
一、「盲習性」
朱芯儀諮商心理師觀察發現,視障者多和同樣視障的朋友來往,且不少明眼人和視障者相處會覺得怪怪的,心底有些嘀咕甚至產生不少誤會,其中一項原因是「盲習性」造成。 出現「盲習性」原因有幾種:
視力衰退後,不易透過視覺辨識他人肢體動作、表情、眼神,而忘了表現肢體語言、適當眼神及經常面無表情等習慣。
有些則是一些習慣:如壓眼球、彈手指、搖頭晃腦等自我刺激行為。
明眼人對視障者樣貌有刻板印象,為博得信任而配合演出,久了就成習慣。
改掉盲習性很簡單,有幾個方法:
1.自我察覺
2.聽他人回饋
3.視覺化想像:例如聽聲辨別他人位置、身高等,再調整仰頭角度對話。
如怕動作太大而撞到,可作諸如比手勢等不用大範圍的動作,如能主動向其他明眼人說明,本身視力不便請多擔待,可減少誤會。
二、和明眼人同在一起~~在一起~~在一起~~
為何明眼人和視障朋友相處時,會有些好奇又怕怕?因為他們怕「說者無意,聽者有心」,不經意的一句話、動作就傷害視障朋友的心。除非視障者本身願意接受明眼人提及本身視障事實,不然明眼人會怕、不敢接觸、直接接觸~~
至於要如何讓視障朋友願意接受明眼人提及本身視障事實?有幾招可參考:
主動點破:平實說明本身實際情況、需求就好。
主動自我介紹:看場合使用,傳達「我願意讓您知道我的情形」態度。
對任何事物充滿好奇:用幽怨冷漠的語氣、態度回應,會讓其他人有「哪壺不提提哪壺」、話接不下去感受。
幽默回應:開本身的玩笑。
朱芯儀諮商心理師最後送給各位一句話:對本身情況感到自在時,其他人對本身情況也覺得自在,因此不用畫地自限,注意別人的感受,生活圈就會更大更好。
似乎朱芯儀諮商心理師的人氣很旺,提問也很多:
1.問:朱芯儀諮商心理師試如何調適本身,面對視力衰退事實?
答:當初是同時進行心理、生活等重建,因為調適除包括本身,也跟和外在互動經驗有關。
2.問:每個視障朋友的心理調適情形不同,是否跟個人特質有關?
答:其實每個人都有低潮、失落,只是「視障」的衝擊較明顯。
3.問:不知是否有很多視障朋友怕別人知道本身視力情形,而不敢申請相關服務?
答:其實歐美國家沒有「愛心票」制度,是另給補助減少烙印、減少虧欠感。
4.問:改善盲習性的面無表情時,是否有強顏歡笑問題?
答:如剛視力衰退,心理須調適時不用強顏歡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