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重建分享會

迎向工作的挑戰

上架日期:2014-07-10

日期:2014年6月22日14:00-16:00

特別來賓:周玉玲

內容摘要:

一、成長歷程
1.自我介紹:
住宜蘭鄉下,小學畢業前一年才發生視力突然退化的狀況,誤以為自己近視很嚴重,配眼鏡就可以解決,後來治療要花較多時間,就休學了。
2.休學的一年
在休息的這一年,白天的時間照顧十個月大的堂妹,感受到家人對他的信任與能力的肯定,不過因為宜蘭的社會資源較少,後來決定念啟明繼續學業。
3.啟明的學習生涯
進啟明後第一件事情就是學點字。
還有接受志工報讀的服務,與志工接觸的過程中開始想自己念的科系與未來工作的關聯性。
4.大學視界大不同
選填東海大學社工系,大一做早掃工作時有機會認識不同的朋友,文字的閱讀需要使用輔具,做報告時除了不能做統整的工作,其他的部分都要求自己與其他人相同,儘量不讓別人認為自己是個負擔。在大學生活中學習人際關係、適應非視障的環境。


二、就業挑戰
1.老人服務經驗談
一開始本來要考慮自己是否要直接到與盲人相關的機構工作,後來決定先到不同地方歷練,第一個服務單位是養護所,有一些失智的長輩,發現長輩非常健忘,通常記不清楚他的名字,或是誤以為她是護士等等,另外還有一些時間歷程上的錯亂,讓他發現老年人需要的是陪伴和關懷。
養老院的飲食是比較清淡或是方便消化的,但會對老人家比較沒有胃口,但玉玲會特別關心長輩想吃的食物,偶爾請他們吃吃,工作上最大的挑戰是文書上的作業,需要放大資料後才能整理。而離開這工作是因為發現在這裡無法學到東西,只能做老闆想要他做的事情。
2.腦麻兒服務
腦性麻痺是當腦部缺氧嚴重時,會依缺氧時間程度而有不同狀況的腦部受損。
(a)安排了水中運動課程
發現水療對腦麻的孩子是很重要的課程,從第一堂課到最後一堂課孩子們的確是有進步的,有一些也是罕見疾病的孩子也想來上這些課程,對玉玲也是很大的挑戰,到底要不要讓他們參加呢?例如胃造口的孩子或是羅倫佐的病,但玉玲都很願意試試看,一起努力挑戰。
(b)水療的顧慮
1.是和一般游泳池合作,害怕失溫或有些特殊狀況會擔心感染的問題
2.最擔心孩子在水療過程中癲癇發作,所以是做一對一的服務
3.棉花寶寶(很愛睡覺,全身無力,嘴巴開開,愛吃布丁水果泥)戴頸圈就下水,漂在水上睡著,玉玲雖然懷疑這樣是否對他有幫助,但孩子的爸爸說,平常孩子會積痰喉嚨有聲音,但水療有幫助他循環變好,比較沒有積痰問題。

三、視障生活重建

1.何謂生活重建

玉玲在民國100年開始做生活重建,讓盲人不管遇到任何問題,透過生活重建解決,包含定向學習服務、輔具評估、低視能評估、電腦學習、點字學習、團體心理諮商、生活訓練等等,依據玉玲的經驗,發現大家心理上的障礙會是阻礙生活重建進行的主因,社工此時的角色是需要透過不斷的陪伴,讓他覺得他身邊有資源有需要時可以使用,才能準備好開始進行生活重建。
目前伊甸負責的生活重建縣市約六個,初期是陪伴,後來以同儕(曾參加生活重建者)一起去探訪,較能幫助對方願意走出來。
生活重建是要在視障者失明的同時,就把服務帶給他們,讓他們決定去選擇是否要接受。
2.如何協助中途失明者
以教導孩子左轉來舉例,訓練一開始可能是原地轉一圈,慢慢的訓練才能幫助他們融入一般人生活。
生活重建的過程中,視對方需求與交通提供不同的資訊。
3.讓生命不一樣
目前伊甸有新推廣:”生活行動家”的活動,6/30是Hello Kitty特展。

四、現場提問
1.明義的媽媽發問,總覺得自己的孩子應該可以出去工作,但是去過了很多不同的機構與課程,都覺得不適合。
玉玲回答:團體環境有團體規範,建議媽媽事先和他通好團體的規範,減低適應新環境的衝突。
2.盲人打保齡球。
其實透過輔具,盲人也可以打保齡球,甚至三重有球館成為盲人定期聚會練習的場所。
3.森林大哥的分享,在家裡待了4年,終於走出來了,很謝謝玉玲及其所在機構的引導。
玉玲說:問一些視障者,生活上有甚麼困難,但他們若甚麼都不做,或是家中有人甚麼事都代勞,那就不能體驗到生活上有甚麼需求。
4.復康巴士的需求是可以跨縣市申請,即便新北市市民也可以預約台北市復康巴士。

下回預告:
下回分享會是8月24日。

照片分享:
照片1:大家仔細聽著玉玲說著自己投入工作時的酸甜苦辣

大家仔細聽著玉玲說著自己投入工作時的酸甜苦辣

照片2:玉玲認真地說著自己如何克服工作帶來的挑戰

玉玲認真地說著自己如何克服工作帶來的挑戰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