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重建分享會

上半場,下半場

上架日期:2018-05-22

日期:2018年4月21日下午2點~4點

主講者:王小蘊心理師

講題:上半場、下半場

一、我是一位「資歷完整」的視障者

視障適應過程,對我而言,從來不是個議題。它是我生命成長過程中,很理所當然地已經習慣的過程。因為遺傳,我從小就有高度近視,5歲就開始戴起800度近視眼鏡,很早就配戴隱形眼鏡,近30歲就開始感到失明的威脅。但心理上不將其當作一回事。28歲出國遊學,在國外,去了一間知名醫院,被診斷為視神經萎縮。聽了這句話,我心裡已經有了底,知道自己的視力是漸進式的退化。

二、走上助人之路

之後回國,在電腦界工作多年。到了48歲的時候,領了身障手冊,開始接觸伊甸與有聲書學會,明白了生活方式必須要改變,而決定轉換跑道,重新開始自己的人生。我選擇自己喜歡的諮商領域,當起義工,開始學習。幾年下來累積許多義工經驗,有助於我考進心理研究所。於是我重返校園,攻讀研究所,並在102年考上了心理師執照,開始了心理師的職涯。

三、我的關卡:身障手冊

我的關卡,是我的身障手冊,那個關卡反應出自己的個性與價值觀,倒不是視障的問題。當初我在考慮要不要去申請身障手冊,第一個想到我要接受救助嗎?自己把標籤貼上去,也貼到視障族群上,好像不太好,我有點擔心別人怎麼看我,但是我又覺得真的需要它,因為有了它我可以申請手杖、有聲書等福利,當時我還不需要津貼,自己能夠有收入進帳。我深思了很多,我已經為了這個社會盡了我身為公民的責任,現在是我需要這個社會扶我一把的時候,我沒有對不起任何人,我也覺得現在社會上幫助我的人,將來這個社會也會幫助他。我經過一個反反覆覆的思考之後,才找到一個很光明正大的理由來說服自己。當持有身障手冊這件事不會讓我覺得不舒服的時候,我就去申請了。這個反思,對我來說是很大的幫助,整個人的價值觀及看事情的角度,突然開闊非常多。

四、曾經的弱點,成為護身符:綠葉哲學

我發現我從小就是綠葉哲學,一直很喜歡站在人家旁邊,希望鎂光燈不要照到我身上。我記得我小學的時候,我們有三個同學比較要好,兩個好朋友們輪流當著第一名與第二名,而我永遠都是老三。這樣讓我非常舒服,每當好朋友又在競爭時,我則在旁邊問要不要去喝豬血湯啊?彷彿這些都跟我沒有關係。我不會讓自己墜入那個被責備的境地,但我也絕對不會讓自己站在那個會掉下來的高處。也許就是這種喜歡搞淡化、搞模糊及不喜歡競爭的性格,讓我老是看到視障的好處,所以視障能夠讓我很自在。

五、人生的下半場

不知道是因為學了心理學的緣故,還是因為視障之後才活得比較像自己,人生下半場的我,反而活得比較有尊嚴、有膽識、清楚明白。也許這也不過是年歲的增長而成就的智慧,我不知道。但是,視障的確是把開啟人生下半場的鑰匙。不管願與不願,我都被推進了這個孤獨的場域,雖然與過往徹底無緣了,但這個契機允許我重活一次,活出一個真正的自己:少了些俗念,多出了些許意義。

小蘊老師笑談過往生命歷程

學員認真傾聽小蘊老師的分享

回頂端